近日,电子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志愿宣讲团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,宣讲团先后走进大观区善德缘养老院、两邓故居、雨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雨润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,借助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,向听众传递了“两弹一星”的精神内涵。
精心筹备 打磨细节只为讲“活”精神
为精准呈现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的精髓,使其深入人心,宣讲团在开始前进行了扎实细致的准备工作。在启动会上,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(3)班的仇成宇和大家交流了暑期实践方向:宣讲团应坚持下功夫研究史料、打磨细节,把每一个关于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的故事讲得准、讲得透、讲进大家心里。
联系实践场所、精心打磨讲稿、制作剪辑视频……每个环节都凝聚了成员们的心血。“一个微小出入,便可能减弱宣讲的感染力。”电子信息类专业2024(5)班的王铭哲和队员们将有关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信息反复核对,只为确保宣讲内容的真实性。他表示,只有对细节较真,大家才能听得投入,才能使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讲述中“活”起来。
在内容精进的同时,宣讲团反复推敲宣讲方式。宣讲团认识到,要讲透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必须坚持“量身定制”的原则,根据不同听众群体灵活调整宣讲策略。自动化专业2024(1)班的吴凡对此深有体会,“经过讨论,我们决定在面向老年人时,有意识将语速放缓。”吴凡解释道,“因为清晰的吐字、适当的留白,能帮助长辈们听得更清楚、更舒服,同时更容易跟上故事的节奏,产生共鸣。”
实地宣讲 精神在讲述中落地生根
台上十分钟,是台下反复锤炼的成果。宣讲团背后的“深耕”体现在每一场用心准备的宣讲里。他们先后走进善德缘养老院、雨润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场所,用饱含真情实感的语言和翔实生动的史料,在听众心中架起一座通往历史现场的桥梁,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感悟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
“大家知道邓稼先吗?当年国家勒紧裤腰带造原子弹,他带着团队扎根戈壁滩……”在雨润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宣讲团成员们手持讲稿,真挚讲述着科学家们以身许国的坚守故事,手臂不时指向投影资料的关键部分。居民们身体前倾,认真倾听,不时点头回应。宣讲结束后,雨润社区副主任朱玉倩由衷称赞:“大家准备充分,宣讲深入浅出,我对‘两弹一星’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”
“‘两弹一星’精神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,通过我们的讲述,它正在养老院、社区及两邓故居间,真实地扎根生长。”亲历宣讲现场并收获积极反馈,电子信息类专业2024(6)班的闵语偲深有感触。她坦言,在听众专注的目光中,她深切体会到,宣讲既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”精神的生动激发与接力传承,她很荣幸能成为这精神的讲述者和传承者。

积累沉淀 在成绩中锚定新方向
辛勤耕耘终获硕果。据统计,宣讲团自去年成立以来,足迹已遍及辽宁、河南等多个省份,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。凭借扎实的内容根基与不断创新的呈现形式,团队成功入选中国共青团中央2025年全国大学生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志愿宣讲团,这个成绩是对过往努力的有力认可。
“社区居民对现代核发展更有兴趣。”“老人更想听历史故事。”“听众多被奉献精神所动容。”……取得成绩的背后,是持续的反思与沉淀。成员们在每次宣讲结束后,都会仔细收集这些来自一线的听众反馈,并深入分析。被成员们仔细收集、深入分析。“这些成绩是起点而不是终点。讲了不少场,我们要接着往下干!”自动化专业2023(1)班的左飞扬说。他表示,团队会继续打磨宣讲内容,使更多人听见“两弹一星”的故事,把这份精神传播得更加广泛而深远。
“那些关于‘两弹一星’精神的故事,仍在讲述中,我们将保持热情,继续这段征程。”仇成宇展望未来,团队计划走进校园、乡村等更广阔天地,融合科研科普、情景讲解等多元形式,推动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内核走进更多人心里,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宣讲品牌,助力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。(撰稿:学生记者 汤悦凡 苏月月 刘旭 摄影:吴昭良 审核:高栋梁)